麻橋中學學生文學刊物叫《啟航》。這是個很好的名字,很有文學性。啟航就是啟錨遠航,“長風破浪會有時,直掛云帆濟滄!保肋~而富于意境,令人遐想。
而這里的“啟航”可能還有點特殊的意義,那就是文學的啟航。從小在心里播下文學的種子,點亮文學的心燈,一路澆灌,一路栽培,最后成為參天大樹,放射出璀璨的光芒,這便是創(chuàng)辦者對同學們的祝愿。這種祝愿無疑是美好的,是值得永遠珍惜的。
童年是文學最美好的搖籃,不僅是童年的生活會成為文學不竭的源泉,童年與生俱來的感悟,也天生是文學藝術(shù)的養(yǎng)料。文學從某種意義上說不是后天習得的,而是先天生長的。后天的文學教育,可以讓孩子們獲得一些文學技巧,可以擴大孩子們的文學視野,卻未必能增添孩子們與文學的天然聯(lián)系。也許我的觀點值得商榷。在我看來,不良的文學訓練,或者說扭曲的文學灌輸,不僅不能促進孩子們的文學成長,反而會滯礙甚至泯滅孩子們的文學天性。所以真正的文學教育,不是將既成的文學觀念強加于孩子們,而毋寧是讓孩子們始終葆有一顆文學的童心。只要這顆文學的童心不滅,所有的孩子都會走進文學的殿堂的。
然而我所說的“走進”,卻不必是執(zhí)筆為文,甚至成為作家,終生靠碼字為生。這只是文學表現(xiàn)形式之一種。而更多的人,卻是需要獲得一顆文學的審美之心,讓自己天賦的審美眼光,始終不被塵埃所掩蓋。人可以不成為所謂的文學家,但人不能沒有審美的能力,正如西方哲人所說的:“詩意的棲居!蔽覀円胱屛覀兊娜松兊糜凶逃形,審美是必不可少的途徑。而文學審美是審美能力中最重要的組成。
那么,我們所謂的文學啟航,換一種說法倒是天性的回歸。當我們劃動我們的文學雙槳的時候,我們始終不要忘了我們的本能。這個本能可能就是對生活的熱愛,就是對萬物的興趣,就是天馬行空的想象,就是不受拘束的語言,就是最為形象化的思維方式。我想我們的文學指導者一定會小心呵護的。有了這份呵護,我們的風帆才能越走越遠,我們的疆域也會越走越寬,我們的人生也會越來越充滿藝術(shù)的美好。
著名作家沈從文說,有人或許會在沙基上建造崇樓杰閣,而他只會建一座希臘小廟,選山地作基礎(chǔ),小廟里供奉的是人性。他的弟子汪曾祺也說,他所表達的是愛,是“抒情現(xiàn)實主義”。我希望他們的文學觀念和審美觀念會給我們一些啟發(fā)。